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

“两进两出”守一线:一支浙江援助武汉医疗队的45天

2020-03-31 17:30:00 丨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(抗击新冠肺炎)“两进两出”守一线:一支浙江援助武汉医疗队的45天

  杭州3月31日电 (应欣睿)3月30日10时,武汉肺科医院13楼重症监护室里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(下称邵逸夫医院)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护士长沈丽华脱下了厚重的防护服,走出了监护室病区的大门。这意味着邵逸夫医院第四批援助医疗队完成了驰援武汉的所有任务。

  这并非该医疗队第一次全员出舱。过去的45天,他们“两进两出”,严守重症病区第一线,在武汉留下了一抹特殊记忆。

  “能收尽收,能治尽治”

  2月14日,在杭州的微雨中,五辆满载邵逸夫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142位医务人员的大巴缓缓驶出医院大门,开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。

 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,医疗队正式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8楼病区。当日,尽管病区窗外风雪交加,但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斗志满满,医疗队成员提前进入病房准备,做到“床等病人,医生等病人”。

  病区一开科即收满了64位患者,年龄最大者93岁,其中包括3位重症患者。

  “我们医疗队的诊疗工作贯彻‘能收尽收,能治尽治’以及‘应出尽出,应出早出’原则,开展多学科合作综合诊治,目标就是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,降低病死率。”医疗队病区主任潘孔寒说。

  在救治病患的过程中,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,戴着防护面罩,医疗队员和病人的交流沟通不便。对于一些关键重要信息,护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,写在防护服上,随时提醒病人。比如他们在防护服上写着“多喝热水”,“记得戴口罩”,病人一目了然。

  一位93岁的老太太入院时情绪紧张焦虑,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日渐好转,并留下了一张纸条,“浙江的医生真好,浙江人真好。”

  3月14日,在经历一个月与新冠肺炎的生死搏斗后,重症病区收治的77名患者,出院55人,转院20人,没有重症转危重型,病人零死亡。医疗队首度全员出舱。

医疗队在抢救危重症患者。邵逸夫医院提供 医疗队在抢救危重症患者。邵逸夫医院提供

  继续:按下红手印再战

  本应圆满“收工”的医疗队还没等到充分的休整,在医疗队出舱的第二天,他们就向指挥部递交了一份印着142名队员红手印的请战书,“决意继续奋战!”

  请战书很快得到了回应,医疗队接到新的任务——转战武汉肺科医院ICU。

  武汉肺科医院作为武汉最早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,收治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,“这里的病患病程都很长,而且都是气管插管,上呼吸机的,还有气管切开的,其中还有一些患者使用了最高的生命支持系统ECMO(体外膜肺氧合技术)和CRRT(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)。”医院ICU主任胡明介绍。

  为了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医疗队召开紧急会议,针对ICU的特点,因时因势,迅速调整。据了解,医疗队根据上一阶段的临床经验,发挥了该医疗队精准化、个体化、协作化、目标化、全程化的作战特点,全力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。

  医疗队队长虞洪说,要啃下这块“镶钢的硬骨头”绝非易事,他们要整合前后方资源优势,制定“一人一方案”策略,保证每一位病人得到精准、安全的治疗。“相信我们一定能展担当之勇,防控之智、统筹之谋;相信我们一定能守护好病人,守护好员工,同时让一直奋战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的一线医护人员得到休整。”

  挑战升级:“专业”“敬业”

  在这12天的抗疫“加时赛”中,医疗队接受到的专业性挑战再次“升级”。

  据了解,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均需要气管插管、上呼吸机,对于医疗队来说,除去医疗护理和重症团队之外的“第三力量”——专业呼吸治疗师的作用十分关键。

  对此,医疗队早有预备,他们配备了针对危重症患者的6名呼吸治疗科医师。从呼吸机参数设置到呼吸力学评估,从基础气道管理到纤支镜治疗,从呼吸锻炼到成功脱离呼吸机,短短十余日,在呼吸治疗师的帮助下,部分患者呼吸衰竭情况明显改善。

  连续奋战12个日日夜夜后,医疗队接到指令,要求于3月30日撤离肺科医院,进入休整期,返回杭州。

  从2月15日收治第一位病人,到3月30日最后一位队员出舱,历时整整45天,医疗队援助湖北武汉的任务顺利完成。

  “出舱了,扑面而来的是春风花草香,这也是当下最美的春光。”看着舱外的春色,医疗队护士长沈丽华说。

栏目资讯